找到相关内容1926篇,用时12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顿悟渐修与鱼兔筌蹄

    本性之学,即认为[理不可分,心性为一]。渐修论在中土佛教修行观中居次要地位。作者结合这种修行观的发展史,分析了[因缘见性]、[拂麈看净]的特点。文章认为,这两种修行方法虽是相资互济的,但从总体上说,...及其哲学根据作一些探讨,旨在揭示中国佛教修行理论的历史发展及思惟特点。  一、顿悟见性与直观意会  与印度佛教,中国佛教更崇尚平等、注重现实。体现到佛性学说上,[五种种姓说]在印度一直很流行,而中国佛教...

    赖永海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52241888.html
  • 活在当下----惠能的圆顿禅法

    惠法,亦复如是。”惠能曾对神秀的弟子志诚说:“汝师戒定慧劝小根之人;吾戒定惠劝上人。得悟自性,亦不立戒定慧。”对小根的人,不得已只好方便说“戒定慧”,说一种渐进的次第;但对上根器容易见性的人,则修行上...知识”呢?他又说:“解最上乘法,直示正路,是大善知识。”所以“示道”是“直示正路”。  “示道见性”,是由老师启示弟子学习的方法或途径,让他自己见性。如果自己不能见性,光靠老师的教授也没有用。所以惠能...

    王开府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24846949.html
  • 一念空明澄彻——《坛经》一念之谛的解读

    本性界定为佛性,由此见性即可成佛。最后,通过“无念”法门,本真的性蜕化为当下一念的清静,于当下一念的清静明觉中,获得究竟解脱。关键词:收心归性;自性即佛;无念;一念 佛教起源于印度,却发展、兴盛于中华...又分为心、性,心性相待而生,性是人之本真存在、本然境地;所以性恒长寂静、晶彻透亮,处于自在自如、本然而然状态;性为未发,发而为心,心是性之发用流行,摄心才能见性。心受诱于外,随六根触六尘,弛于外境,...

    马寄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35059916.html
  • 论《坛经》的思想价值和文化意蕴

    完善的理想渗透到宗教理论与实践中。  第二,“顿悟见性”的修行观。《坛经》倡“即心即佛”,把众生与佛归结于自心,认为佛与众生的区别仅在于自心的“悟”与“迷”。在《坛经》看来,“佛”不在遥远的彼岸世界,...不识本心,学法无益,识心见性,即悟大意”,认为只有识心见性、明心见性,才能见佛性本自具足,才能明了自心本来是佛。它认为,“见性”不需要累世的修行,也不需要历尽许多阶段,人们当下的每一念心,都有可能从自...

    王月清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21765736.html
  • 把佛法的精华贯彻到生活实践中去

    理论的精华与行持的心要”,深知笃行,守死善道,始终不渝,这是初步得“文字般若的开悟”。以后继续前进,达到于诸法上言思道断,心行处灭,而实证现观,这便是第二度“见性登地的开悟”。自此以后,持清净见,起大悲...佛者的奋斗目标,主要是求开悟见性。性是一切缘生法相有体无、远离名言、不可分别执著的真空本性。见了性就是自觉觉他、亲证实相的圣者;没有见性,就是沉迷颠倒、流转生死的凡夫。故见性与否,是凡圣差别的主要标志...

    唐仲容 唐思鹏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3583938906.html
  • 惠能与禅丹——以《上阳子金丹大要》为据

    百公案,见性为先。是此金丹大要,禅道俱明,仙佛同证,性命二者皆要了知。”[1](P.5下)“三教之道,唯一心而已……皆当明性与命”[2](P.56下)。陈致虚分别强调“性由自见,命待师传”[3](P....之。见性须修,故雪山修行积年而证佛位。奚有不学不修而以见性为成佛乎”[2](P.60上)?闻道和见性即修性,即参禅,行和修即修命,即炼丹。陈致虚无意规定先性后命、先禅后丹的次第,只是要求性命双修、禅丹...

    朱越利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65048885.html
  • 略谈禅宗

    平民阶层,且在岭南一带文化较新兴,思想较活泼的地区弘化,加上禅者不拘泥文字,传禅风格上也受到影响,而开创自由心证的风气,如释“功德”:“见性是功,平等是德。”,释“禅定”:“外离相为禅,内不乱为定。”...没有伸缩的余地。慧能不为僵化的经典权威所限,努力扫除这种在修证上人为的心理障碍,倡导“单刀直入,直了见性”(神会语)的顿教法门。  坛经三句不离“自性”、“本性”、“见性”、“本心”,处处阐释本宗思想...

    张慈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62046245.html
  • 第一义海准提国

    没有众生可以度了。有人自以为见性悟道了,空了,没有众生可以度,不能起无量无边的菩萨行,不能为普世有情兴利造福,而以自以为的悟道见性为高为得,早就不空了。结果,该对众生有的,他没有;该对自己空的,他却不...莲花红色无根绽开,上有放无量光的月轮。见佛是要干嘛?悟无生,也就是禅宗所讲的明心见性,见性是见什么性?生命本来不生,当然也不灭,没有生生灭灭的轮回现象,没有来来往往的争逐,“无苦集灭道,无智亦无得”,“...

    首愚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70748931.html
  • 意根探索

    有认为只是一意识,在眼为见,在耳为闻,在鼻为嗅,在舌为尝,在身为触,这样更明显可见根的知性是惫根了。在眼为见性,在耳为闻性,在鼻为嗅性,在舌为尝性,在身为触性。少年时的见,到老年时的见,虽所见的山河有变异,而此见性无变异。有雷声而耳闻,雷声过去了,而此闻性仍在。这样常恒存在的见性闻性,和慧根没有实质的不同。见是我见,闻是我闻,境色虽迁,自我常在。而且这慧根之我,无往不是,其大无外,又无始无终,是常...

    单培根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93767337.html
  • 法的观察

    ,不能分割,只是为了说明而建立这两个名相、概念!也就是说:必须在现象(相)的当下,透视它的本质(性),见性的当下是不离于相(五蕴、六处、六界的情境)的。   一般人为什么不能见法、见性?只因方向错误...时间、空间、界限的本质,这称为“照见法性”。   古德有云:“溪声尽是广长舌,山色无非清净身”所指的正是即相而见性,这岂是心灵幻象未除、心为相所系缚的人...

    黄国达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71668977.html